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9-08-28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6月24日在茂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茂县人民政府代理县长 唐远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工作简要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5·12”特大地震等重大考验,抓住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国家支持藏区发展和灾后重建的历史机遇,围绕“四地一中心”的发展目标,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又迎来了振兴崛起的重大机遇,全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各项事业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局面,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经济指标超额完成,跨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63442万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143924万元,较“十五”末增长126.86%,年均增长17.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5647万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25982万元,增长66.05%,年均增长10.67%;第二产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20867万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83231万元,增长298.86%,年均增长31.88%;第三产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2,6982万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34711万元,增长28.9%,年均增长5.21%;三次产业比由“十五”末的25:33:42调整为“十一五”末的18:58:24,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末的88115万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600091万元,增长581.03%,年均增长46.7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十五”末的2199万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11660万元,增长430.24%,年均增长39.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十五”末的19700万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34274万元,增长73.98%,年均增长11.71%。

经过多年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精心培育“特色果、绿色菜、生态畜、道地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农牧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推进。“十一五”末期,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全县已建优质水果生产示范基地30276亩,优质蔬菜47349亩,人工种植中药材30000亩,酿酒葡萄2083亩;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着力调整高半山养殖业结构,推进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畜牧业生产水平得到提升。实现农业总产值39447万元,比“十五”末增长89.16%,年均增长13.6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户,亚坪、太安、团结、槽木、棉簇、赤不苏工业发展集中区初具规模,入园企业已陆续投产,工业对GDP和财政收入做出重要贡献,全部工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6206万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65004万元,增长301.11%,年均增长32.02%。

随着黑虎羌寨、松坪沟景区公路和九顶山景区道路的恢复重建,新羌城的打造,国道213的改造,物流、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业迅速崛起,牟托村、沙湾村、安乡村、坪头村、甘清村等精品旅游村的建成,以牟托村、坪头村为代表的“羌乡古寨”景区被评定为国家级4A景区,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旅游可进入性增强,旅游产业快速复苏。

基础条件极大改善,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末,我县境内以国道213线、省道302线为主骨架的县、乡、村道公路网络初步形成,建成山岭重丘二级公路105公里,山岭重丘三级公路136.2公里,山岭重丘四级双车道公路沥青路面44公里,山岭重丘四级单车道公路沥青路面41公里,山岭重丘四级单车道公路泥结碎石路面292公里。建成149个村通村公路1008公里,新建机耕道860公里,改扩建338公里,建设客运站点17个。“十一五”期间新增水电装机32.7万千瓦,全县有大小水电站61个,水电总装机已达到78万千瓦,新建500KV变电站1座、220KV变电站3座、110KV变电站1座、35KV变电站2座;建成500KV、220KV、110KV、35KV电力输送线路18条,与国家大网相连,成为阿坝州电力枢纽中心和电力主要出口通道。通信水平全面恢复提升,电信、移动通讯实现了全覆盖。生态工程有序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森林覆盖率达36.87%。城乡一体化迅速推进,城市化率达到32%。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迈出新步伐。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末完成了整县“两基”攻坚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县参合率达到100%。全面启动和实施了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项目,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县,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实施了一大批重点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2007—2008年度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1%以上。光纤电视用户达到12000户,广播覆盖率达到85%,电视覆盖率达到99%。举办了“茂县第一、二届羌族‘瓦尔俄足’节庆典活动”、羌文化学术研讨会、“瓦尔俄足”节赛歌会、《羌魂》打造和巡演。促进了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程。“五大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达到新水平。各项民生工程的深入实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末的1929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3700元,增长91.8%,年均增长13.9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末的8497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16105元,增长89.54%,年均增长13.6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2010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县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决胜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部署要求,在山西省的无私援助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抓重建、促增长,抓民生、解民困,抓稳定、促和谐”的工作要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破难,大力推进灾后重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圆满实现了县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始终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中心工作,全力以赴,加快重建,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569个项目已完工510个,完成投资1402702万元,创造了在灾难后重生、在重建中跨越的奇迹,谱写了崛起危难、感恩奋进的辉煌篇章。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全面完成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大力推进城乡住房重建和风貌提升改造,加大安居房、廉租房、安置房建设,受灾群众搬进新居。扎实开展“三百”示范和“五十百千”工程,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风貌塑造,长效机制不断健全,一大批民族特色浓郁、功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村寨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最独特的是集镇、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干净的是村庄,全县人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城镇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根据县城自然地理条件,突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市交通等重要环节,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完成了《茂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茂县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汾岷路、吕梁路、并州路已完工,太行路、恒山路,五台路、云岗路、晋茂大道进展顺利;茂汶大桥、甘清大桥有序推进;县城供水设施、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正在安装设备;垃圾填埋场、城市公交场站建设进展顺利,城市骨架初具雏形,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农村建设项目全面完成。以优质水果生产示范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优质种苗基地建设等产业项目为抓手,农业产业化有效推进。完成了农村饮水、灌溉、产业等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业服务体系恢复重建项目建设。完成供水工程374处,解决90800人饮水安全。

公共服务建设上档升级。重建学校31所、医疗卫生机构35个全面完工,设施设备升级换代。广播电视台及网络建设投入使用;乡(镇)基层政权、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系统、老龄服务设施、社区居委会、社会福利院,文物保护单位抢救修复、乡镇综合文化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县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公安、检察、法院维修加固等项目建设完工;茂县看守所、乡镇派出所、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羌碉修复基本完成。茂县羌族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体育馆、室内全民健身中心、茂县殡仪馆、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县体校学生宿舍、县级行政办公区正在加紧建设。

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县道赤维路完工,黑虎路、永和路交工验收,新建通村公路728公里,通村桥梁3座,16个农村客运站和中心客运站完工。恢复了全部电站的发电能力,完成了坪头、花果园变电站、部分农网改造、铜茂线迁建工程;乡镇8个主要堤防工程、堰塞湖治理和水土保持项目已完工;完成主要灌区12个、小型灌片78处,微型水利设施121处,改善灌溉面积69500亩,县城段河堤治理工程进展顺利。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有序推进。牢牢把握全州工业北上机遇,合理布局,积极吸纳和承接阿坝州工业产业,由山西援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工,企业陆续入驻。黑虎羌寨开发、叠溪松坪沟景区基础设施、羌族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茂县羌族乡村旅游带、茂县农产品批发市场、茂县生猪定点屠宰场、茂县粮食储备库、茂县粮油购销公司应急供应网点完工。茂县羌族歌舞团演艺中心、艺术培训基地、古羌民族民俗休闲文化中心、农资配送中心、猪肉冷冻储备库项目正在建设中。

防灾减灾顺利推进。南新白水沟泥石流等2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715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已全面完成;完成72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招投标工作,茂县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有效推进。完成了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和林草植被恢复任务,完成退耕还林补植20100亩、公益林建设7000亩、森林碳汇造林4000亩、义务植树28.5万株,林区道路维修270公里;完成了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植被恢复15.2万亩,建设人工草地和围栏草地各1万亩,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23万亩,人工点撒播1万亩;完成灾毁土地整理复垦65355亩。凤仪林场业务用房等建设项目加紧推进。

大力开展精神家园建设。组织开展了“5.12”抗震救灾纪念、羌族“瓦尔俄足”庆典、《羌魂》巡演等活动,完成了歌舞编创展示、羌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地建设、羌族文工团软件建设及展示等项目,为灾后重建凝聚起强大精神动力。

对口援建竣工项目交付使用。山西确定总投资约210000万元的10类226个项目,213个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对口援建到位资金190111万元,援建项目开工率100%,完工率94.25%。开展对口援建工作以来,山西省在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等方面为我县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8000多名医疗、公安、工程建设、纪检监察、审计、民政等各条战线的山西援建工作者奔赴灾区一线,承担了重要项目的工程建设,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交通勘测设计、地质灾害评估、水利踏勘、农房重建技术指导、维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工作,演绎了血浓于水的骨肉真情,抒写了倾情帮扶的至亲厚意和与灾区群众血脉相连的手足之情。

二、县域经济持续大幅增长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924万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4.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982万元,增长7.40%;第二产业增加值83231万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34711万元,增长10.10%。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以发展现代农牧业,努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采取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有效措施,积极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创新机制。坚持把“三百”示范工程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作为农村发展的新机遇,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重并举,连片推进,三百示范工程圆满完成,村寨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群众幸福指数有了极大提升。实施了农业基地强县建设,新建特色水果标准化基地9400亩,水果标准化核心示范园1300亩,蔬菜标准化核心示范园800亩。精心培育“特色果、绿色菜、生态畜、道地药”等特色优势产业,被四川省认定为整县无公害基地县,有10个农产品通过省级绿色食品认证,“茂县花椒”、“茂县脆李”等3个农产品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8389亩,其中:粮食作物播面136065亩,粮食产量30285吨,增长0.15%;蔬菜面积47349亩,增长5.11%,产量110681吨,增长4%;水果面积36045亩(其中优质水果30276亩),增长34%,产量22073吨,增长13%。出栏牲畜90534头(只)、增长5.66%,出栏率63.17%;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49404头(只)、增长4.24%,总增率51.09%。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7785吨、158吨、42吨。实现农业总产值39447万元,增长10.24%。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亚坪、太安、团结、槽木、棉簇等集中区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东兴变电站已竣工,团结庙坪、槽木变电站正加紧建设。园区入住企业19家,其中11家已投产,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户,化工、氯酸盐、电石、石墨电极、高铬等高载能的进入,改变了长期以来工业硅一枝独秀的传统格局,企业技改取得实效,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再上台阶,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实现工业增加值65004万元,增长27.1%。

旅游经济恢复振兴。积极推进羌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进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景区景点品质提升,加强以牟托、坪头、甘清村等精品旅游村建设,全力推进特色旅游发展,加快乡村旅游上档升级。羌乡古寨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荣获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乡村旅游蓄势待发。全县接待游客318700人次,增长117.81%,实现旅游收入24213万元,增长132.82%。

财税金融大幅增长。县国税、地税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着力规范征管措施、提升征管质量、优化纳税服务,不断夯实征管基础,坚持依法治税、依法理财,财源培植卓有成效,投资拉动促进税收收入大幅增长,国税完成各项税收收入15981万元,地税完成各项税收收入13324万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筹措、调度和管理到位。推进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考评,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保障有力,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实现辖区财政总收入37152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11660万元,增长66.1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关系民生方面的公共支出、农林水、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和文化、医疗卫生等支出得到普遍提高。

金融机构统筹信贷投向,加大贷款投放力度,重点支持灾后基础设施、产业重建、住房和农村建设,信贷总量保持合理增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9762万元,增长37.18%;各项贷款余额137282万元,增长21.4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30413万元,增长7.34%。保险业、担保业健康发展。

投资消费拉动强劲。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要素保障有力,资金监管到位,建设进度加快,投资结构优化、增长合理、效益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0091万元,下降11.90%。建设完成“万村千乡”农家店41个、商贸服务中心2个、综合配送中心1个,市场体系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城乡市场秩序井然、供销两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74万元,增长19.30%。

开放合作取得新成效。参加第十一届西博会等商贸洽谈活动,签订了茂县九顶山-文镇沟大峡谷省级风景名胜区合作开发项目等11个投资项目协议书;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对口援建长效合作协议,与四川师范大学等5所学校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3家医院签订校(院)地长效合作协议。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全县14993名中小学生免收教科书费和学杂费;全年兑现8930名贫困学生的寄宿制生活补助经费1072万元;兑现生均公用经费558万元。在县城两所初中举办了8个藏区双语教学班,共接收了若尔盖县、壤塘县双语学生379名。教师素质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476人。广泛开展“感恩于心、回报于行”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医疗卫生事业加速发展。整合一切资源,调动一切力量,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群众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扩大,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7480人,参合率100%,补偿参合农民28157人次,补偿总金额1051万元;基础免疫、加强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建卡率达100%;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妇幼卫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重大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中医和羌医药事业健康发展。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两网”进一步恢复和完善,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确保了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人口计生工作扎实开展。全面加强计划生育新机制建设,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扎实抓好生育文化,计生村(居)民自治,加快计生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并完善人口统计信息库和基层基础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年出生人口1158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58‰,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1‰,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6.29%;落实“三结合”帮扶430户。对符合政策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273人,特别扶助对象26人,农村计生家庭少生快富42户,成功创建“州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圆满完成州下达的年度人口目标控制任务。

科技创新积极推进。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县工作,以科技宣传、普及、项目实施为重点,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实用技术。科普惠农项目全面实施,培训农牧民38838人次,培训农村技术骨干889人,发放技术资料、科普资料近40000余份。大力开展科学试验示范、蔬菜、果树、中药材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科技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2%。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灾后文化恢复重建项目建设,羌文化走廊建设有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大力弘扬羌民族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加大了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全民健身日”活动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加强精神凝聚。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程,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有效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广度和深度。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申报了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第十三届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取得6金4银3铜,女子团体第一名,男子团体第三名。全面完成农村电影放映任务,数字化广播电视光纤传输覆盖网络初步形成,有线电视用户达12000户,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工程6000套,制播节目282组,播出新闻稿件1623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85%和99%。第二轮修志全面完成,《茂县志》、《茂县年鉴》、《汶川特大地震茂县抗震救灾·救援安置卷》出版发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开展。妇女儿童纲要建设、残疾人、老龄事业取得新进展。文博、图书、新闻出版、文化市场管理等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人民生计极大改善

群众收入大幅增长。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成“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大中型水库移民资金补助,兑现农民粮食直补68万元、农资综合补贴626万元、退耕还林粮食折现补贴4173万元,油菜良种补贴14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87万元,兑现库区移民补贴7万元,受益农户约2万户,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92%。实施农机具、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537万元,惠及农牧民群众4046户。安排大量支农资金,用于“三百”示范工程打造、重大疫病防控、农产品安全检测、大骨节病异地搬迁征地补偿、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等,有力地保障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完成劳务转移输出14317人,实现劳务收入100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增长22.6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106元,增长12.10%,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30413万元,增长7.34%。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年度任务,顺利完成中期评估。高半山资源调查及发展模式研究取得实效,脱贫致富工程全面竣工。扶持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5397人,完成了30个村整村推进;215户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避险搬迁工作已全部完成;修建廉租住房1050套,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支持农村新建沼气2180口;新改建通村公路完成路基87公里,完成了17个村340户村村通电话工程。

大力促进就业。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公益性岗位安置、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8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146人,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40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及时足额地兑现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为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40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实现分类统筹,全面覆盖。启动新农保扩大试点,参保率16.44%,为60周岁以上参保人员1256人发放基础养老金41万元,支付机关养老保险244万元。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38498人次,发放城市低保资金2036万元;发放农村低保93036人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78万元。支付“5.12”地震伤员后续医疗及康复费用68万元。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支出1748万元。支付农村五保户生活补助143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54%。加大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城市年人均救助标准达到173元,农村年人均医疗救助标准达到476元,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双拥优抚、残疾人、慈善、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得到加强。

五、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坚持和完善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县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51件,政协委员提案30件,答复率100%,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建议得到认真采纳。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政府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决策评估制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招投标行为。“五五”普法顺利完成,依法治理扎实有效,社会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公民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法制宣传教育成效显著,法律援助实现应援尽援。

社会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巩固反分裂维稳成果,深入开展重点地区突出问题综合整治。进一步强化信访工作,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三大调解联动联调机制,深入开展“大排查”、“大调解”、“大整治”行动,有效防止各类群体性事件和妥善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公安基础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深入进行“严打”整治专项斗争,确保了灾后社会政治稳定、治安大局平稳,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州维稳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五年被评全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单位,新一轮省级平安县创建通过验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承诺制、联席会议制度,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社会保持稳定。认真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军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密切。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试点。大力抢救、修复民族古籍。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宗教事务管理规范有序。扎实开展“爱国爱教、持戒守法、助民为乐”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应急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组建县综合应急救援队,壮大志愿者队伍,强化应急演练。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完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

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取得新成效。认真落实优抚政策,做好征兵、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警民共建活动,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和谐。

六、自身建设取得成效

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府工作部门整合为24个,机构设置更加规范,职责权限更加明晰。国有资产监管得到加强。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认真落实首问责任、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三项制度”,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37项,清理规范性文件30件。深入贯彻中央、省、州惩治和预防腐败实施纲要,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三谈两述”和询问质询制度,从干部思想、制度规范、监督体系着手,进一步规范干部执政行为,不断增进干部自律意识。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健全综合考评和效能监测机制,加大政务督查力度,办事效率不断提高。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认真清理“小金库”,坚决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提升政府采购效率,加强政府采购规范化建设,对灾后重建、重大项目实施全程审计监督。认真执行建设标准、项目程序、财经纪律,从项目资金的下达开始监管工作同步进入、同步检查、同步审计、全程监督,促进科学重建、阳光重建、廉洁重建。

工商、质监、机构编制、档案、气象预报、人工增雨(雪)、防雷、地震监测、邮政、烟草、供销、外事台侨、无线电管理、防汛抗洪、防空等工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回望“十一五”,是全县人民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5年,是全县经济实力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5年的实践证明,“十一五”发展成就,既为我县“十二五”跨越式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做好今后的政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这就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县情实际,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克服困难中奋力前进;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始终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城乡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发展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各位代表!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深切关怀、英明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倾情奉献、无疆大爱的结果,是山西省对口支援的结果,是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在县委团结带领下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驻县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山西省人民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足仍是我县最大的问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层次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节能减排压力巨大等问题仍然突出,农民收入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政府职能转变还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少数干部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低,行政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们已经迈入了新的五年规划期。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

县人民政府根据县委确定的茂县跨越发展长治久安的总体方案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坚定不移地把茂县建设成为交通枢纽地、工业集中发展地、羌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商贸物流集散地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跻身全州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中央和省支持藏区加快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爬坡上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民族团结为保障,全面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努力实现“四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编制了《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在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已提交本次人民代表大会,请连同《政府工作报告》一并审查。县人民政府将根据大会审查通过的《纲要》,认真组织实施。

2011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1是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州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和县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四大机遇”,着力强化投资拉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确保社会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民族团结为保障,全面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176500万元,增长22.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000万元,增长16.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000万元,增长2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600元,达到4300元,增长16.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10元,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着眼“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三大任务,加快恢复重建进程,确保重建项目全面竣工。规范项目竣工验收及资产移交,做好产权登记工作。严格灾后恢复重建设施设备管理,落实重建成果和资产发挥长久效益的措施和责任。

编制好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加快推进灾区特色产业发展。落实好促进灾区群众就业的各项政策,不断拓展就业空间。深入推进灾区农村养老保险,努力提高覆盖面和惠及率。坚持新村建设与连片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移民搬迁、城镇及开发区建设、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交通和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以贫困村为平台和载体,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统筹推进,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的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的转变。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投资拉动。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000万元,主动对接国家、省、州投资重点,切实做好项目论证、储备、申报工作,强力推进续建项目,及早开工新建项目。加强协调服务,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调配施工力量,千方百计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抓好续建和收尾项目建设,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发挥效益;同时围绕调整产业结构、优势资源开发、重大民生需求、统筹城乡发展、灾区发展振兴,储备一批项目,进一步落实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确保重大项目工程进展顺利,投资任务圆满完成。

加快交通、通信建设。完成国道213线、省道302线工程项目建设,继续推进茂绵路建设,全力协调配合搞好成兰铁路、汶九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南新镇安乡公路、农村客运招呼站建设。推进交通扶贫项目实施,加强机耕道建设,加大农村通村公路政策扶持,提高通达通畅能力。实施“村通工程”,加强农村宽带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网络覆盖率,大力推进农村通信建设,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全面推进“信息下乡”活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村通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村信息通信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快城镇体系建设。以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建设为目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镇道路、桥梁、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公交场站、滨河景观带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规范管理水平。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抓好城镇棚户区改造,健全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全面推进城乡综合体建设。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实施高半山渠系配套、江河综合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应急抗旱水源、节水技术改造等工程建设,为开发利用高半山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保障。改善农村29015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加强小流域治理和江河堤防建设,确保安全度汛。

加强能源建设。完成灾后电力恢复重建项目任务,做好城网、农网和“三百”示范工程新农村建设电网的改造工作。继续做好赤不苏流域梯级电站开发,争取两河口电站、维城电站建成投运,做好牟托一级电站开发建设,新增装机29400千瓦。新建沼气建设2000口,积极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

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围绕茂县特色资源、支柱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推出一批质量高、吸引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好西博会签约项目的追踪,做到线索项目抓跟踪,跟踪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报批,报批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增资,力争使一批产业关联大、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我县,实现项目早开工、早见效。力争引进国内省外资金45000万元。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实力

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加强全省农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全省林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建设,以“三百”示范工程为平台建设幸福美丽家园,重点抓好高半山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全面改善高半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与农田相配套的路桥水电装备设施及公共信息网络设施建设,采取政府投入与引入市场力量、激励民间投资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为农业提供可靠的硬环境。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为重点不断提高耕作土地的质量。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加大耕地开发力度和整理范围,确保“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不减少”。

搞好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先选择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和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在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区位优势明显的产区,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积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发挥县内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坚持以质取胜,以产业整体开发,形成名牌产品,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力度,发挥农村专合组织作用,促进产业化发展。加强动物疫病防治,抓好畜产品市场准入,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打造特色品牌。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00吨,蔬菜种植50000亩,蔬菜产量115000吨,特色水果40000亩,完成马铃薯良种扩繁推广示范建设5000亩。

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围绕州委、州政府打造千亿大产业目标,强力推进“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重建投资、加快企业重建、加速工业提升,把加快推进茂县工业园区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工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在继续抓好新企业入驻和发展壮大上下功夫,按照现代企业机制,加强管理,找准企业发展的切入点,不断拓宽市场,促进城镇化和增加劳动就业方向转变。坚持以信息化、科技化带动工业精细化、循环化,依托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扩增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确保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10000万元,增长32.20%,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90000万元,增长38.50%。

突出促销,建设羌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以羌文化核心保护区为支撑,以茂县独具特色的羌民族历史、文化、遗存为基础,深度挖掘羌文化内涵,切实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经营两篇文章,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羌文化保护与开发“一区一园一廊”建设,不断提升景区景点的民族特色、历史内涵、文化品位和时代气息,做好“叠溪.松坪沟”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精心抓好“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活动。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加速推进以羌城、羌乡古寨旅游景区为主要内容的原生态羌文化展示区建设,抓好精品线路建设和推介,加强行业管理和综合执法,力争完成游客接待量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6800万元。

加快推进商贸物流体系建设,促进消费增长。扎实推进“社区双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大县乡村商业网点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和完善引导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一、二、三产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商贸集散地。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实施家电、农机具、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促进消费政策。完成全县21个乡镇的乡级店建设及75个以上村级店建设,全面完成市场工程建设任务。加快粮食、水果、蔬菜、药材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加快商贸流通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提升传统商业。加强农资、建材等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生产行为,保持价格水平总体稳定。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00万元,增长10.87%。

抓好财税金融工作。坚持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原则,建立健全规范、高效、优质的办税服务平台,加强欠税、缓缴税款管理,加大所得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资源税征管力度,抓好经济税收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确保应收尽收。提高公共财政收入质量,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支出。严格财政资金评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000万元,增长20%。积极争取核销减免因灾不良贷款。保持灾区金融支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金融稳定。

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切实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迎接国家“两基”复查验收,做好省的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素养,继续完善“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教师考评制度。发展学前教育,重视高中教育,稳妥推进藏汉双语义务教育。继续完善学校各项基础设施,管理好、利用好新校园、新设备,重点抓好校园公共设施的管理,充分发挥灾后重建成果的效益。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计划。做好第二轮“十年行动计划”前期的各项工作。加强学校三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强化学校安全工作。

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步伐,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积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质量兴县”战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以质取胜。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抓好农业科技“三大行动”,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水平,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巩固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科技事业全面发展。

加大广播电视、文化体育事业的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善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完成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任务。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设施,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加强重点文物、重要遗址、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羌族历史文化,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藏羌民俗文化走廊产业、羌城项目建设,建立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群,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提升羌文化影响力。加强“扫黄打非”,确保文化市场安全、繁荣。大力推进灾后重建项目档案验收,加大农村档案建设。 

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抓好生育文化建设,大力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抓好县级计生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提升县、乡计生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搞好计生综合服务。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平台。认真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和特别扶助三项制度,抓好计生“三结合”帮扶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深化感恩教育。大力开展“感恩祖国·唱响阿坝”、“千村同唱感恩歌”等活动,激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勤劳朴实、自强不息、感恩奋进、建设家乡、共促跨越的坚定信念。着力建设完善“三基地一窗口”展示体系,充分展示灾后重建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五、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切实改善人民生活

深化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抓好跨年度工程,按时完成大骨节综合防治和异地搬迁工程任务,做好新村扶贫项目工作,切实加强新村扶贫和整村推进工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确保2011年度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全面完成。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组织实施好新农村成片建设。

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基本养老金水平。扎实推进农机具、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及时足额兑现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输出质量,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600元,达4300元左右,增长16.2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210元,增长13%。

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研究完善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大力创造就业机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就业援助,促进五大重点群体就业,保持就业规模稳定增长。巩固和谐的劳动关系,有效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动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镇新增就业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医疗、养老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扎实做好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推行分类施保,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解决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的临时生活困难。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城乡综合体建设,巩固、完善、提升“三百”示范工程建设成果,切实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以幸福美丽村寨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四改两建调结构强配套促增收”为主要内容,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40个以上幸福美丽村寨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镇、村庄空间布局。全面推进城乡综合体建设。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巩固治理成果,以环境、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集中开展城市环境改造、乡镇容貌整治和村庄庭院美化等专项治理工作,深入推进“七进”活动,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文明、卫生意识,加强管理队伍和专业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城乡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的新气象。

六、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扎实推进生态工程。坚持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实施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森林植被恢复、林地生态监测、自然保护区重建等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天然林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完成集体林权配套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绿化和“三百”示范工程绿化工作。加大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防治力度,完成57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完成《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加大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

加大环境保护。强化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和产业。加快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率。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地监督管理,加强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完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强化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深入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成污染源普查,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体系建设。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试点,支持企业内、企业间“三废”循环利用。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动结构性、技术性、制度性节能减排。严格实行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考核制度。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全面推进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

七、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接受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办理和落实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依法完成第八届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加大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力度,建立更加规范的民主管理制度。完成县级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启动“六五”普法,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完善维护稳定常态机制。完善维护稳定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军警民联建、联防、联动、联治机制,提高维稳整体协防水平和机动处置能力,全力维护政治稳定、社会稳定、边界稳定、治安稳定;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重点地区突出问题整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认真落实优抚政策,做好征兵、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警民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持之以恒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农用车辆管理,进一步加强乡镇安全规范化建设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加大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扎实推进群众信访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平安边界创建活动。

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的预防机制,建立气象、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综合抗灾系统。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预防体系,强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机制。建立和完善防灾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指挥系统,保证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有效处置。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避难场所示范工程,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应急值守规范化建设,壮大专业救援队伍,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强化综合应急演练,提升突发重大事件应对处置水平。

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大力增进民族团结,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抢救、保护、发掘民族古籍。完善宗教事务管理长效机制,依法规范管理宗教事务。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宗教界和宗教团体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提升综合保障能力。认真落实优抚政策,做好征兵、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警民共建活动,推进人民防空事业。深入开展国防动员“五个一”和警地共建“双平安”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执政为民能力。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着力健全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制。巩固县政府机构改革成果,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依法规范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的职能和机构设置。全面落实部门职能职责,建立健全履职尽责监督、评价机制,切实增强政府工作执行力。

建设法治型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认真贯彻县委各项决策,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县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各界的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坚持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公众参与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突出重点行业、领域、项目和环节,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力度。

建设效能型政府,提高务实创新能力。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严格执行“三项制度”,强化行政问责和绩效评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流程,大力推进集中办理、全程代办、绿色通道、上门办理和送政务服务下乡。加强重大决策、重点事项督查督办。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健全新闻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建设廉洁型政府,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坚持制度防腐,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程建设、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强化审计监督,确保权力依法而行、为民而用。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法,解决好事关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自觉遵守《廉政准则》,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工作的落实,以廉洁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和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中共茂县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坚定信心、奋力爬坡,以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以只争朝夕的豪迈干劲,以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